欢迎访问 线上—中国户外照明景观亮化博览会! 登录   注册
当前位置:首页 > 商参 >正文

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呼之欲出

发布时间: 6/10/2023 12:52:45 AM

继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获批发布后,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也于日前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。


作为国家层面重要的国土空间专项规划,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(2021—2035年)(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“《规划》”)是自然资源部指导川渝两地根据国家相关规划与政策,在充分沟通协调、衔接两地省级和相关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,共同组织编制的,旨在整体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格局。


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了解到,《规划》是川渝两地落实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、协同编制和管理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、开展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相关工作的共同纲领和重要依据,除明确规划范围、期限与目标外,主要内容涉及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,优化农业、生态、城镇空间布局,完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,彰显巴蜀自然文化空间魅力,以及促进毗邻地区融合发展等方面。


“‘一体化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高目标,在此过程中,融合发展是‘一体化’的具体表现形式,‘相向’发展则是融合发展的主要特征。”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系主任、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然认为,要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目标,需要树立“一盘棋”思维,在区域融合、城乡融合、产业融合等方面协同发力,推动重庆、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,促进毗邻地区融合发展等。


“一区四屏 一轴五带”总体格局


根据《规划》,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期限为2021~2035年,远景展望至2050年,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27个区(县)和开州、云阳的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省15个市,面积为18.5万平方公里,2022年地区内常住人口约9700万人,GDP约7.7万亿元。


对于规划目标,《规划》提出到2025年,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底线得到严格管控,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,相互协调、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格局初步形成;到2035年要全面形成绿色低碳、安全韧性、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新格局;到2050年,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文明示范区、创新开放引领区、特色魅力景观区和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,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强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世界级城市群。


除明确规划期限与目标外,《规划》还提出要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,优化农业、生态、城镇空间布局,完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,彰显巴蜀自然文化空间魅力,以及促进毗邻地区融合发展等。


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开发保护,《规划》提出要构建“一区四屏,一轴五带”的总体格局。


其中,“一区”指明确要严格保护四川盆地粮油主产区,重点加强对成都平原、川中丘陵集中连片优质耕地的保护;“四屏”指盆地周边四大生态屏障,主要是按照面上保护、点上开发的原则,加强对岷山—邛崃山—凉山、米仓山—大巴山、武陵山、大娄山等重点生态区的全面保护,切实筑牢盆周生态屏障。


“一轴五带”主要指成渝主轴和五大发展带。其中,依托成渝北线、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通道,着力构筑成渝发展主轴,推动成渝两大都市圈相向发展,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;同时打造沿长江城市发展带、成德绵眉乐雅城市发展带、成遂南达(达南内自宜)城市发展带、渝南绵城市发展带、达万黔城市发展带,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组群,推动南翼跨越、北翼振兴。


促进毗邻地区融合发展


明确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外,《规划》还提出要促进毗邻地区融合发展。


发展思路方面,《规划》对促进成渝中部、川东北渝东北以及川南渝西等毗邻地区融合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。


其中对于成渝中部,《规划》提出要联动成渝两大都市圈,共建川渝边界示范。具体要建设成渝创新走廊,共同打造都市圈农文旅目的地和绿色蔬菜产业集群;共推成渝中线高铁,协同推进渝广城际,共建大足—安岳石刻旅游快捷通道;共建“川渝高竹新区”“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”“合广长协同发展示范区”“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”。


对于川东北渝东北地区,《规划》提出要共建绿色发展示范、成渝东出北上门户枢纽。具体要加快东出北上客货运通道建设,强化广巴达万货运通道;加密达州秦巴物流园与万州新田港直联直通的货运通道;推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、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、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。


对于川南渝西地区,《规划》则提出要共建开放示范区、川南渝西产业联盟。具体要共建沿江物流枢纽,加强沿江港口合作;推动自贸区协同开放,推动保税功能区、开放口岸、物流枢纽整合布局;共建川南渝西、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、内荣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重大合作平台。


来源:中国经营网

关于本展会   线上 — 中国户外照明景观亮化博览会 【永不落幕、电脑版、手机版】 联系本展会